百濟、再鼎躋身美股薪酬排行榜,175家美股藥企員工薪酬公布
即使生物制藥火熱如美國,也有打工人含辛茹苦,漲薪幅度不及通貨膨脹的另一面。而百濟神州、再鼎等中國藥企在美國薪酬水平如何?裁員、收縮、關廠,18A藥企如何調和研發與收入矛盾?
龐大的研發投入和尚未形成完全覆蓋支出的資金來源,兩者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依舊是懸在18A藥企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。「減肥藥」冷思考:斷貨、安全性、囚徒困境
沉浮中來,沉浮中去。減肥“生意經”,仿佛從來不缺市場,但也易滋生亂象。亂象背后,劑量問題誰來把關?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平衡?超適應證濫用、斷貨何解?企業布局蜂擁而上,“減肥藥”未來看什么?我,生物醫藥投資人,倡議停止內耗,要卷就卷創新
時間是試金石。市場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,也是估值體系重塑的過程。長周期,強需求是生物醫藥行業的底層邏輯,這點不會變。數百藥企鏖戰出海3.0時代!誰能業績驕人?
產品競爭力將成為新藥出海需跨過的首要難關,而臨床開發能力、海外申報注冊的能力、商業化能力和全球產業鏈能力則決定著藥企全球化之路能走多遠。基石藥業VS云頂新耀,「再鼎」們的PK
有的市值從近300億港元到如今的40億港元,跌幅86.49%,有的卻能維持與非License in模式的Biotech差不多的水平。到底哪里不對?每日優鮮大潰敗后,醫藥O2O還能火多久?
每日優鮮的凋零,某種程度上標志著電商大規模燒錢補貼的時代已成歷史,這對醫藥O2O也有警示意義,那就是,只賺流量不賺錢的買賣長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