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一負增長,這座萬億之城怎么了
多位區域專家在受訪時均提到,泉州一季度負增長并非偶發的季節性、周期性現象,背后其實是整體產業結構的問題,“后勁不足”日益凸顯。全省出動,山西急了?
隨著新一輪萬億招商引資“號角”吹響,坐擁全國首個全省域、全方位、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,憑借先行先試優勢,山西能否抓住機遇,乘勢起飛?「小透明」省會翻紅了
對于南昌而言,能否把握“被看見”的契機,進一步凝練出自身文化旅游特色IP,強化自身旅游集散功能,乃至與南昌都市圈內城市共同做大文化旅游產業,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問題。24座萬億GDP城市,哪里賺錢最耐花?
值得注意的是,收入越高并不代表錢就更“耐花”。因為高收入同時也伴隨高消費,越會掙錢的城市居民,往往在花錢這件事上也不含糊。浙江,為何盯上「頂流」淄博
城市的“流量入口”已經打開,能否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做大新興產業,將更多的人留住,乃至打造產才融合高地,是考驗城市智慧的又一個關鍵命題。風口競逐,誰能晉級AI之城
未來產業的競逐,不僅是企業間的較量,更是區域間的競爭。城市進化論聯合啟信寶發布的“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圖鑒”顯示,2016年至2022年,全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從27.95萬家增長至60.05萬家,以北京、...反超漢蓉杭,長沙「開掛」了
有望拿下萬億城市“雙第一”。從“失意小弟”到“增長明星”,“網紅”長沙經歷了什么?而作為人口凈流出大省湖南的省會,按照到2026年“長沙常住人口突破1200萬人”的目標計算,未來4年超150萬的增量空...學浙江,廣東開始「反向操作」了
留住制造業和產業鏈。這一次,廣東表現得更加主動。在進一步推動廣東已頗具規模的“飛地經濟”外,“反向飛地”也被納入議程。具體而言,廣東將“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各市通過租賃辦公樓宇、設置園中園、建設孵化器、打...40萬人離開京津冀,長三角增量「腰斬」
新一輪“搶人大戰”是時候開始了。長三角是不是在“虹吸”京津冀的人口?目前披露的數據還不能直接證明這一點,但在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發展思路下,細分行業向特定區域集中的趨勢也愈發明顯。南昌學合肥,贛州超蕪湖
放眼整個中部地區,除了蕪湖和贛州,河南的洛陽、南陽,湖北的襄陽、宜昌,湖南的岳陽、衡陽,山西的長治、臨汾和大同,都是各省重點培育的副中心城市。如何看待北京碩博畢業生首超本科?
放在“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1158萬人”的大背景下,北京畢業生出現的這個結構性變化,似乎迎合了互聯網上關于就業市場的焦慮:本科生怎么拼得過?不“卷”到博士怎么找工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