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財經》
《財經》最新資訊,投資界全方位播報《財經》相關話題,全面解讀《財經》投資、融資、并購等動態。
《財經》年會2025:預測與戰略 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
2024年12月,《財經》年會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再度匯聚國內外政商學界精英,全面展望2025年及未來全球及中國經濟、政治、科技、產業新趨勢,深入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方向與難點問題,探討如何做好金融五...《財經》年會2024:預測與戰略
2023年11月,《財經》年會將再度匯聚國內外政商學界精英,全面展望2024年及未來全球及中國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科技新趨勢,深入分析熱點話題,共同尋求變局時代中國與全球發展新動力。余曉暉: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化轉型的方法論
“把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用于分析制造工藝目前是非常新的探索,通過工業互聯網和平臺,提高全產業鏈全要素生產率和交易資源配置效率,這是目前做的很重要的嘗試。”李雷:不希望社會妖魔化化石能源,圍繞產品生命周期的三個環節實現減碳目標
“中國有句俗話講‘吃水不忘挖井人’,我不太希望看到化石能源被過多妖魔化。” “我們應該區分化石能源和化石原料。”廖天舒:碳達峰也許會使能源和產業的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
“我國達峰還是有一定壓力的,這不僅是能源結構的轉變,而且是能源體系、電網體系的改革,碳定價以及科技的突破,幾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目標。”徐立:能否突破認知邊界是人工智能行業變革的關鍵
“今天人工智能給出的猜想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遠超我們當下的認知,會有越來越多探索宇宙真相的東西被人工智能找出來,怎么用好它?在于我們怎么讓普羅大眾的認知同步。”陳清泉:智能化發展要做到人文世界、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
“智能化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力,要產生智能一定要做到人文世界、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融合。”竺稼:全球供應鏈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
“從成本為主變成了以安全可控為主,疫情使得很多國家對供應鏈產生了新的思考,這些問題都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。”劉俏:碳中和投資至2050年或達255萬億元 需積極政策
“未來的增長動能是什么?如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?新動能來自再工業化,以及與之相關的新基建、大國工業、改革開放及碳中和等。”陳學東:未來15年是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期
“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,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了變化,縱向縮短,橫向趨于區域化,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。”朱森第:數字化轉型是錘煉產業鏈強韌性的重要路徑和手段
“人類現在已經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,數字化轉型是進入這個時代的城門的鑰匙,數字化轉型也是錘煉產業鏈強韌性的重要路徑和手段。”白春禮:加強基礎研究,從根子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
“加強基礎研究,從根子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,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。”11月27日,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在第十九屆《財經》年會“《財經》年會2022:預測與戰略”上表示。許善達:信息資本擴張為全球財富分配帶來新挑戰
“我們既要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,充分推動信息技術的擴張,帶動提高經濟效率;同時要花很大的精力研究,在信息資本擴張的趨勢下,如何發展我們的中小企業,增加就業,這兩個問題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重要挑戰。”《財經》年會2022:預測與戰略
2021年11月,《財經》年會將再度匯聚國內外政商學界精英,深入分析全球熱點,全面展望2022年及未來全球及中國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科技新趨勢,共同尋求變局時代中國與全球發展新動力。黃益平:將來最有潛力的市場就是中國的消費品市場
“在疫情期間,我們聽到了更多的關注產業鏈要離開中國的一些討論。到底怎么看這個問題?”11月25日,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、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“《財經》年會2021:預測與戰略”...白春禮:關鍵核心技術關系著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
11月25日,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、中科院院士白春禮在“《財經》年會2021:預測與戰略”中表示,“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,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強,掌握關鍵核心技術,關系一...《財經》年會2021:預測與戰略
2020年11月,《財經》年會將再度匯聚國內外政商學界精英,深入分析全球熱點,全面展望2021年全球及中國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科技新趨勢,共同尋求變局時代中國與全球發展新動力。《財經》年會2020:預測與戰略
《財經》年會將匯聚國內外政商學界精英,深入分析全球熱點,全面展望2020年全球及中國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科技新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