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車企不必成為特斯拉
全棧自研沒朋友是真,這個領域也不需要第二個“啥事兒自己扛”的特斯拉。因此,主機廠不必執著于全棧自研,供應商也無需覬覦對技術的主動權。蔚來的市值,懸在ET5的美貌上
已進入展廳的ET5,投年輕人所好的定位,在預期上拿捏了終端銷量。但走出展廳,能否真正兌現爆款,考驗在于駕駛感受、交付情況和后續服務。福特:拿不下的中國市場,回不去的「美國老家」
福特的目標是到2026年將年度成本削減30億美元,造車需要花錢,百年福特桑榆非晚,能省則省,能爭則爭。技術派小鵬,突圍中端
以技術派自居的小鵬究竟在技術上有多少優勢,還很難得出結論,更何況華為、百度、小米等廠商的加入,又將再次提升大眾的智能化預期。小鵬的突圍之路,注定不會一路平坦。蔚小理正在失去「先發優勢」
目前來看,蔚小理都在加速導入新的產品。但如今的新能源市場,已經不再是蔚小理的「獨角戲」,而是處于一個「春秋時代」。比亞迪還想當「電池大王」
比亞迪走出了一條比較自由的通道,切換車企身份,能滿足動力電池自給自足;切換供應商身份,也能以退為進,避免和車企硬碰硬。李想和理想汽車的逆風局有解否?
對于理想汽車來說,這段時期企業面臨的危機是全方面的,覆蓋了從財務數據、業務結構、產業升級、公關處理等多個方面,實在是四面楚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