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92%負債率,跨國大藥企為什么都是負債狂魔
事實上,在2017年以前,跨國大藥企一直保持著適度的負債率。畢竟,內外延雙輪驅動才是世界級藥企的標準動作,而不是自己閉門造車。2年大賺400億美金的biotech,開始談降本增效了
巴菲特說,做投資要認清能力圈,研發創新藥又何嘗不是?說到底,對于暴富的biotech來說,天不怕地不怕,就怕暴富后四處出擊。2023,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元年?
不管怎么說,CRISPR基因編輯療法的成功都是值得期待的。畢竟,只有成功獲批上市,踏出了第一步,才有資格去考慮未來的商業化。一場極限拉扯的醫藥并購案背后
前有輝瑞收購Seagen,后者籌謀三年將自己賣出一個高價,現有BMS收購Mirati,前后談了一年半,改了三種交易結構,最終的交易價格被Mirati“作”低了一半。轉讓數量全球第一之后,國產ADC未來怎么走
技術的發展一直都是螺旋上升的,藥物從實驗室走到臨床的過程更是不能一蹴而就。如果只是為了追趕ADC的熱度,那么結果很可能得不償失。三年賺25億,創新藥倒爺的生意經
倒騰創新藥這門生意實際上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,云頂新耀和聯拓生物的際遇,對于大多數創新藥企來說終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全球50強藥企拆分傳聞背后
每家企業都有它的時代,也都有時代的門檻,邁過去了就是門,沒過去就是檻。而對于大部分Biopharma來說,成長的困惑或許就是最大的檻。藥王的并購分歧:禮來向左,諾和諾德向右
大而全也好,精而專也罷,本質都是它們在趨勢與風險中博弈的對策。因為,一個具體的藥品可能會被時代淘汰、被對手超越,但沉淀下來的技術會讓藥企做成下一個時代的產品。Biotech丟掉野望,大藥廠加速掃蕩
在藥物開發業務中,并購與自研創新一樣重要。所以,大藥廠并購并不是新鮮事,市場真正需要關心的是,為什么在這個節點大藥廠集體加大并購力度?中國原研創新藥出海最后一塊拼圖,為什么是「價格保護」
在不少人眼中,中國創新藥行業仍有許多不足,但成長是顯而易見的。如今,站在產業崛起的時代背景下,行業各方需要努力,加速下半場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