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用一年的時間登上事業巔峰,又用一年的時間跌落神壇,高歌猛進過后才知道細水長流
“如果有一天我能從這其中脫離出來,或者是放一個長假,我想帶著我老婆去加州,在那個她一直都很喜歡的地方,找一片陽光正好的沙灘,開一間小小的咖啡館,她可以看她的股票,然后我在一旁坐著看看書。”眼看對手身價過百億,他卻淪落到為水電費而發愁,且看這位清華才子如何絕地反擊?
2010年,對于31歲的王興來說,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。之前,他是一個電腦極客,懷揣改變世界的理想,而那之后的王興則開始努力學習商業管理規則。等到深刻地認識到理想必須與具體商業結合在一起之后,他開始了隨...分分鐘敗光1個多億,最后淪落到連水電費都交不起,且看他是如何扭轉乾坤的?
2017年年會,姚勁波宣布所有8年以上的同事都可以獲得 8 萬元的股票,“同時,獲得一周額外的帶薪休假。”日后這也成了一項制度,“任何 58 員工只要滿8年就可以去兌現8萬元的股票。”他剛剛34歲,卻5年狂攬1200億,這位80后是如何做到的?
張一鳴是有底氣的,要知道,他剛剛34歲。馬化騰34歲的時候,騰訊市值才50億;馬云34歲時,剛剛創辦阿里巴巴,而李彥宏34歲的時候,還在為百度的收入模式苦苦探索。任澤平博士1500萬年薪?是的,錢的確是許家給印的!
想想5年前,人家花6000萬歐元請來遙不可及的里皮,結果2年后,恒大獲得2014、2015年兩奪亞冠聯賽冠軍。再后來,里皮當上了國家隊主教練,最新目標是打入世界杯。21歲已是百萬富翁,此后卻憋屈了整整15年,且看他是如何挺過來的?
他是一個天才,大三就成為百萬富翁,如今坐擁3家上市公司和一家市值超過9000億的科技公司,個人身價達到920億,他就是雷軍,金山、歡聚時代、獵豹和小米的董事長。不說,龍游淺水遭蝦戲,40歲之前的雷軍甚...2900億財富的背后,是他20年如一日的堅持,人生其實很公平!
作為一個河南周口土生土長在的農村孩子,許家印既不是富二代,而不是官二代,倒是所在的太康縣曾出現過不少“乞丐村”。最起碼人生的前38年,他距離成功遠之又遠,連約等于都不應該。即將歸來的李一男和王欣:一個曾用300萬賺回9億6,一個曾無限接近百億市值,如今機會在哪里?
李一男犯的第一次錯誤是在港灣網絡。本來,他是有機會的,并計劃帶領港灣網絡到納斯達克上市。不過就在這個節骨眼上,他偏偏收購了另一位“老華為人”創辦的、專供光傳輸設備的鈞天科技。從小打小鬧的炒房客,到狂賺幾個億的投資人,這一步他是如何跨越的?
當年孫正義準備投資馬云,薛蠻子卻不屑一顧,“那哥們長成那樣兒,能有什么前途?”好在孫正義沒聽老友的話,僅用6分鐘就決定投資阿里2000萬美元,并相繼追加了多次投資。41歲第一次創業,遭遇投資人挖坑,曾絕望地要跳樓,如今公司月交易額已超1個億
2005年春節前夕,公司賬面上只剩下100萬,撐不了兩個月。就在此時,B輪融資也泡了湯,一位投資大佬說好的1000萬美元不見了蹤影!陳馳絕望到要跳樓。請美女代個言,卻還賠進去1000多萬,且看他是如何扭轉乾坤的?
如今,斗魚的日活躍用戶數量達1500萬,月活為兩億,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到了400萬,一年營業收入超過10個億。陳少杰旗下的員工超過600人,僅僅在光谷軟件園總部,就占據了5層半將近8000平方米的面積...創業失敗50多次,最慘時只剩下8個人,4年后他的公司估值暴漲500倍,憑什么!
但質疑聲很快就來了,“全免費的商業模式怎么賺錢,你一定資金困難。”余建軍也是發狠,他任性地曬出1.7億元的賬戶余額,外界這才大吃一驚,“原來老余一直是悶聲發大財啊!”同學已是身價千萬,他卻落魄到掏10元錢都困難,且看他是如何東山再起的?
所以,2015年沒有錯過ofo。當時共享單車火得一塌糊涂,為什么真格進得去?因為戴威曾是北大學生會主席,上學那會,徐小平就經常邀請他來家里聊天,“表面是聯絡感情,其實是拉生意。”17歲創業,20歲進入董事會,這位80后美女不得了
2015年以后,在線教育的風口來了,VIPKID也迎來了大爆發,短期間就涌入50萬注冊用戶,付費用戶超過3萬,3000多的外教團隊,學員續簽率達到95%。兩個行業龍頭,一個800億屢遭質疑,一個9000億趨之若鶩,中國股市從不缺故事
事實上,中國的股市從來不缺故事。一茬茬的散戶,一茬茬的韭菜,機構永遠在那躲貓貓,你跟他講市盈率、市凈率,他跟你講概念,講情懷。等你再跟他談利潤、公司估值,他卻與你講市場容量、行業預期。用300萬賺回9.6億,卻因700萬自毀前程,47歲的他還會再次出發嗎?
可惜,上帝在打開一扇門的時候總是關上一扇窗。李一男在處理人情世故方面卻相當幼稚,很多同事這樣評價,“一個集科學天才和處世弱智于一體的大男孩。”靠24平米的小門臉,他22歲就賺到100萬,16年后更是手握900億,他是如何做到的?
智能家居已成為資本競逐的新風口,車建新當然要跟上節奏。而這一次,他給自己提的要求:只有成功,沒有其他。一年做成1900億的買賣?是的,他不出手則已,出手必一劍封喉
到了2016年,包凡已經不滿足于美國市場。在他看來,在美國上市是在別人的門口混飯吃,“A股才是主戰場”。當年的4月22日,好消息傳來,“包凡聯合光線傳媒,還有無錫群興,獲準成立華菁證券。”35歲還在為月薪4000而發愁,偶遇高人點化卻搞出了3萬億的生意,他到底做對了什么?
“我一向以為,要投資一個行業,一定要親自試水,否則永遠只能在淺灘徘徊,無法享受大海弄潮的終極挑戰和快樂……一個優秀的投資人,在追求可觀的資金回報之外,不能放棄的,還有夢想和激情。”身價400億的商業大佬,此刻,為何并不輕松?
前段時間,大伙為香港的李首富為什么要出走歐洲操碎了心,有人主張不能讓他跑了,好在高層有人清醒,“豬養肥了就得挨宰,那是強盜邏輯、打手思維,是對資本道德的偏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