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企業上市之路背后
所以,回過頭來看,在醫療企業集體撤回IPO的當下,會有很多人將其歸因于階段性收緊IPO的政策影響,不可否認這確實是一大因素,但絕不是唯一因素。中國藥企集體出海新加坡:不卷,但也不易賺錢
作為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,新加坡是國內外藥企入局這一市場的最優選擇。其優勢不僅在于其地理位置帶來的東南亞3小時飛行圈,更有葛蘭素史克、默沙東、艾伯維、諾華、輝瑞、羅氏等20余家全球藥企入駐,是東南亞當...今年第一個民營醫院IPO誕生,市值超80億
此次美中嘉和成功IPO,以及此前海吉亞醫療、三博腦科等企業的上市,都在向市場證明醫療專科服務類企業的無限可能性。143億元,首個中國資本全資收購的美國藥企賣了
這是強生近年來首次全面收購生物制藥公司。去年12月,強生就以17億美元與LegoChem就Trop2靶向ADC達成許可協議,又以超4億美元收購一條III期臨床眼科基因療法管線。募資120億美元,投資Biotech的方法變了
過去一年,Biotech融資通道縮窄,Novotech日前發布的白皮書顯示,2023年全球對早期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相比于2022年下降了 40%,與兩年前相比更是下降了55%。2024-01-08 13:362023年,潑天富貴的賽道
硬科技仍然是2023年的市場底色。無論是嚴肅醫學還是消費醫療,要獲得資本的青睞,選對賽道僅是一部分原因,最關鍵的還是過硬的技術和專業能力。2023年最高漲幅466%,這些醫療企業憑什么大漲
在資本寒冬的當下,在北交所上市融資獲得資金用于發展,在適當時機在港交所啟動上市程序增加融資渠道,不失為一種發展模式。眼視光行業,站到醫療創投的風口處
隨著創新企業、優質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持續涌入,未來眼視光領域將為全年齡段人群提供更加安全、穩定、有效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解決方案。砸錢、挖人、爭企業,長三角年末集體搶灘合成生物學
我國合成生物學領域共在今年完成61起融資,總融資額已超過百億元,而在這之中,與長三角相關的多達30起,占比近一半。在資本寒冬之下,這一融資數據也很好地反映了長三角當前對于合成生物學的“偏愛”。首個被MNC完整收購的中國biotech出現
消息傳出后,亙喜生物美股漲8.38%。更有此前亙喜生物Q3財報,凈虧損大幅收縮至6760萬元,研發支出減少約32.5%。AI 走進 Biotech
即便無法抵達許多人預期的80%—90%的研發成功率,只要將7.9%(BIO、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、QLS報告數據,研究周期為2011至2020年)的平均成功率提升至1...國內最 大數字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交表
無人知曉,融得資金后的健康160,是沿著原有模式穩步擴張,還是力圖將新的角色納入平臺,發現下一個正向現金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