粵港澳大灣區,誕生36個醫療器械IPO
放眼望去,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上市公司蔚然成蔭。這里孕育了達安基因、邁瑞醫療、華大基因、邁普醫學、理邦儀器、新產業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醫療器械上市企業,匯聚了8000多家醫療器械細分領域創新企業。被患者擠爆的背后,中國核藥卡在哪里?
或許,傳統的醫藥投資邏輯和敘事框架,并不適用于核藥。面對這個復雜程度極高的賽道,人們從各自的知識儲備出發,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,大家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。扎手的腦機接口,「冷靜期」的投資人
腦機接口研究的不平衡,以及研究本身的高門檻,都導致這一領域技術、應用研究進展緩慢。而對于VC來說,不確定性將會增大投資風險。這也是試水之后又都駐足觀望的一大原因。不需要所有的Biotech都活下來
中國生物制藥,處在有史以來做得最好的時候。公司陸續出清不是Biotech的潰敗,而是中國Biotech的新篇章開始了。無需透視引導、可實現血管外起搏,它憑此融了兩個億
據AtaCor Medical稱,AtaCor EV 臨時起搏導聯系統是同類產品中的首創,也是唯一一種完全不觸及心臟和血管系統的植入式臨時起搏系統。2024 VC意難平:曾經婉拒的項目,又聯系起來了
在今年,能否能落地已經成為了投資人關注的重點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人悄悄告訴橙果局,他更愿意和能摸得著產品的企業合作。盡管這種說法并不絕對,但這的確已經成為他項目考察中明顯的傾向。這些布局新興國家的企業,先賺到了錢
從IVD企業這兩年的出海實踐看,海外穩定增長,需要繞開最擁擠的市場,搶在競爭對手前落地新興市場,是重要的底層邏輯。出海,大家當前都是創業者
雖然“出海”是當前整個醫療領域的大趨勢,但目前真正跨出國門的仍是一小部分,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“交流障礙”,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渠道資源,也就是現階段還不知道如何出海。醫院是應用大模型最好的場景,但不是商業化的最好場景
偌大的醫院之中,尋找滿足上述要求的場景并不困難。實際上,NLP時代的人工智能們已為大模型應用的落地打好樣板。爆火的CMEF,誰在推趕創業公司們走出國門?
面對中國的高端制造,全球市場的態度已經顯著轉變。前兩年做醫械的創業公司們還在忙著國產替代,如今海外市場已經開始推著他們走出國門。并購、融資瘋狂,眼科這一賽道強勢崛起
近日,蔡司醫療宣布已完成對荷蘭眼科DORC的并購,交易金額高達9.85億歐元,約合10.6億美元或77億元人民幣,一時使眼科賽道引起廣泛關注。2024全球最大器械并購案,背后的賽道火了
從2022年11月到現在,強生已經投入約300億美元,加強心血管領域的布局。截至目前,強生在心血管領域已經布局了介入式人工心臟、電生理、左心耳封堵器、血管鈣化四大高增長市場。根據強生發布的新聞稿,其希...